宏观来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南北方GDP增速的差距在2013年只有0.3个百分点,而到了2017年,这一差距已经扩大到了1.9个百分点;北方GDP总量在全国的占比从2012年的29%下降至2017年的25.2%。 “分化”似乎也并没有要
宏观来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南北方GDP增速的差距在2013年只有0.3个百分点,而到了2017年,这一差距已经扩大到了1.9个百分点;北方GDP总量在全国的占比从2012年的29%下降至2017年的25.2%。
“分化”似乎也并没有要止步的意思:看看刚过去的2018年,经济增速排名前十的省(区、市),只有陕西位于北方;增速排名垫底的5个省(区、市),则“不幸”全部落于北方。
南北经济差距扩大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儿,但怎就一发不可收十?其间缘由也说来话长。
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南北经济份额曾旗鼓相当,在某些方面,北方经济还更胜一筹;但改革开放后,南方通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民营经济、新经济,步子越迈越大,天平逐渐转向――关键的一步,是北方人均GDP在2013年的被超越。
而北方呢,过去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资源,如今投资增速显著放缓、资源减少,且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落后,新的增长点一朝“扶不上墙”,和南方间的经济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据测算,2013-2017年,较低的投资增速造成北方经济增速比南方慢了约2个百分点。岛叔不敢乐观,以现状推敲,未来南北之高低对比,很可能会愈发鲜明。
出路
那位台州的朋友,在听说自家上了“收缩型城市”名单后,面色严肃地向岛叔表达了忧心,“给个出路”?
其实先例不少。一如“鹤岗”虽略显疲态,但同在东北的丹东、锦州、吉林,作为发展“显影”之一的房价就同比上涨了超过10%;目前一些具有产业、资源优势、位于都市圈的三四线城市也依然运作良好。
积极培育新产业、研究人口回流,一切并非无回天之力。
而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也提供了应对“收缩”的策略,比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明白点说,就是传统上痴迷于“增长”和“扩张”的理念和政策都要变一变,未来,注重城市品质,就是可能的“疗救”方式之一。
收缩型城市并不是啥负面概念,人口外流也并不意味着就要衰落,关键是要重视这个问题并积极行动起来。其实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收缩型城市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当前的城乡差距还比较大――大城市生活成本居高不下,那不是还可以挖掘“瘦身”后小城市的机会嘛。
解决“收”的问题同时,针对“南强北弱”的“扩”的困境也必须加快采取行动。
譬如,北部可以雄安新区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东北全面振兴战略;中间的“腰带”部分,则应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为引领、坚持以“共抓大保护”为导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南部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自贸港的红红火火,也都有助于促进南北区域经济平衡。
当然了,要缩小差距,北方地区关键是要向改革要活力,北方有扎实的工业基础,完整的产业门类,科技和人才力量也丝毫不弱,又当何惧?
这些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和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西部提升、中部崛起、东部转型,雁阵齐飞是大势,有新挑战也是必然。
问题从来不在选鹤岗还是北上广深,而是左邻右舍如何比翼同飞,不弃掉协调发展的任一羽翼。